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16日讯(记者王恺凝)8月13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牛津”)获悉,该公司成功研发出我国首台600兆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实现高场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以下简称“核磁共振波谱仪”)整机制造且核心部件完全自主研发的国家。
工程师放置样品在自动进样器上,以完成自动化实验流程。中科牛津供图
位于光谷的中科牛津成立于2013年,依托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精测院”),是国内唯一从事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8月8日,该公司工程师携仪器到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装机,这是600兆核磁共振波谱仪全部国产化的第一单。目前该公司已接到10多所院校的订单。
“核磁共振波谱仪是一种基于量子精密测量的高端科研仪器,是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该公司总经理、中国科学院博士宋侃介绍说。
据中科牛津的市场调研报告,截至目前,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市场保有量在3000台左右,每年需求约100多台,主要依赖进口。一旦出现故障,维修部件要寄到国外处理,严重影响科研进展。
以中国科学院精测院叶朝辉院士为代表的第一代探索者,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理论探索。2006年、2011年,核磁共振波谱仪获得“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支持,由叶朝辉院士、刘买利院士牵头负责项目实施。
叶朝辉院士的博士、宋侃的博士生导师刘朝阳研究员是这两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在叶朝辉院士、刘买利院士的支持下,刘朝阳带领团队完成核磁共振波谱仪“从0到1”的技术突破,攻克了波谱仪控制台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完整的原型样机。2016年,中科牛津开始技术转化。
工程师在调试探头。中科牛津供图
核磁共振波谱仪主要由控制系统、超导磁体、探头三部分组成,其中超导磁体是最难攻克的核心部件。想要实现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整机制造,必须攻克600兆超导磁体这项技术。
“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宋侃说,生产用的设备定制化程度太高,市场需求又不大,国内设备厂家既没见过也没兴趣做。研发团队就自己进行设计、研制、验证,再投入生产使用。“我们十几个年轻人就住在厂房,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累了歇会儿,起来接着干。这样持续了5年,直到国内生产线搭建成功。”
“核磁共振波谱仪是科技部支持国产大型科学仪器开发项目中,国产化和产业化都做得比较好的项目。”原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项目专家组专家颜贤忠教授告诉记者,“几代人的技术积累,才有今天的成功。”
阅读更多>>
没有山峰越不过
【编辑:贺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