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私人订制”脱贫经 致富路上走得欢
村民在连平县三角镇石马村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里劳作 (李文亮 摄)
央视网消息(记者 李文亮)6月26日下午,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三角镇石马村的蔬菜种植基地,44岁的何辉兰正和村民一起采摘成熟的青菜。加入合作社种植无公害蔬菜后,过去曾经贫困的何辉兰家里年收入能达1.6万元。
何辉兰生活的变化得益于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的大棚蔬菜产业。2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委农办主办的“脱贫攻坚在行动 乡村振兴看南粤”网络主题采访活动第二站来到广东省河源市,在这里有着很多的“何辉兰们”。产业帮扶,科学种植,正拓宽着群众的“脱贫致富路”。
产业扶贫是拔“穷根儿”的治本之策。“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曾经强调,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河源市的扶贫攻坚工作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
地处龙川县义都镇西北部的桂林村,是省定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57户164人。这里同时也是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山区村,龙川八景之一的高峰—“大帽山”就坐落在这里,该村种茶历史悠久,村民利用山高、气温低的优势,广泛种茶,全村509户2229人中,就有500户种植茶叶,种植面积约5000亩。
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的茶叶科技种植示范园 (李文亮 摄)
瞅准了这一独特的产业优势,帮扶单位深粮集团先是出资修好了多条茶山路,又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华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专家以及县农业局、外地技术人员到该村上课培训,提升茶农种茶、管理、炒茶、销售技能。
每隔一段时间,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郑大睿博士就要到桂林村来传授种茶技术,在他的实地指导下,农户们改变了过去粗放的种茶方式,低产茶园得到了改造,茶叶产量和品质有了大幅提升。
现在走进桂林村,随处可见茶园。村主任邹锦辉说:“茶叶不只产量高了,品种也更丰富了,由过去的单一绿茶发展到红茶、白茶等等,茶叶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人均增收1900多元,去年底,村里75%的贫困户已经脱贫。”
连平县三角镇石马村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 (李文亮 摄)
地处广东北部的连平县三角镇石马村,并没有特别优势的传统产业。驻村扶贫干部们调研摸底发现,村里水资源丰富,土地平整肥沃,经华南农业大学土壤检测所测定,该村土壤达到国家一类土壤标准,非常适宜种植蔬菜。工作队据此确定扶贫方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
通过流转土地,村里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以种植油菜、豆角、西红柿、茄子等十几个品种为主,由石马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管理,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种植。
作为新时期精准扶贫产业项目,石马专业合作社引进深圳市鑫辉餐饮服务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采取定制生产模式,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生产模式,将村里43户158人贫困户全部纳入其中,从2017年5月至今,已经稳定生产165万斤优质蔬菜,销售额达247万元。
石马村驻村第一书记周金苔介绍说,之前村民种植水稻等,一亩地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现在有了蔬菜种植基地,又建起了大棚,贫困户每亩最低收入都有一万五千元!
扶贫开发确定项目因地制宜,就找对了路。除了桂林村的茶,石马村的菜,河源市还有很多特色产业,像佗城镇佳派村的光伏发电产业、紫市镇的“鸽光互补”农业生态项目、上坪镇的“十里桃花、万亩桃园”鹰嘴蜜桃种植项目等等,因为这些项目真正符合当地实际,成了脱贫攻坚中的“造血”项目。统计显示,2016—2017年,河源市贫困人口持续减少,8.5万人达到脱贫标准,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72%。2017年,全市建档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50元,比帮扶前增加3890元。
责编: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