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小明的文艺茶座】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音乐:为人民抒怀 为时代放歌

2018-06-27 09:54 来源: 光明网
调整字体

  光明网讯 音乐作为一门抒情达意的艺术,植根于人民丰富的生产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貌日新月异。那么,音乐是怎样与时俱进的?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谢嘉幸。

  

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盘点之音乐篇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谢嘉幸

  光明网:改革开放40年,中国音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哪些主要类型?

  谢嘉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具体来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音乐类型:

  流行音乐逐渐进入社会生活。起初,人们对这种新的音乐类型,存有一些疑虑。后来,慢慢接受和喜爱。几十年来,流行音乐方兴未艾,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艺术音乐,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期间,涌现出了谭盾、叶小纲、孔祥东、吕思清、吴碧霞、廖昌永等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传统音乐,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七八十年代,针对中国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族民间器乐和民间歌舞,专门启动了“五大集成”工作。2004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在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方面更加重视,取得了可观成效。

  三种音乐各得其所、此起彼伏。同时,也在追求良性互动和深度交融,不断书写新篇章、创造新气象。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引导而非抹杀。流行音乐未必就时尚,传统音乐也未必就陈旧;艺术音乐未必就高雅,流行音乐也未必就低俗。只要品质佳,就能打动人心;只有好内容,才能传之久远。改革开放40年,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来之不易,对此我们应当珍惜。不同的音乐类型,需要一如既往地相互尊重。

  光明网:改革开放40年,中国音乐是怎样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

  谢嘉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时刻都在发生着新的故事。这些,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丰沃土壤。中国音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音乐创作空前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盘点之音乐篇

 

  四十年间,新歌层出不穷,老歌久唱不衰,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音乐内容方面,既有歌颂祖国、赞美时代的宏大主题,也有表现个人情感、生活哲思的细微洞察。例如《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国心》《走进新时代》等,抒发了深沉的家国之爱,感动了一代代中国人。再如《故乡的云》《烛光里的妈妈》《迟来的爱》《朋友》等,表达了对人世间深情厚谊、悲欢离合的深切体悟。

  另外,还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影视金曲广为传唱,为音乐文化抹上了一笔绚丽的色彩。二是优秀戏歌、民族歌曲受到追捧,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一些感人的细节,在音乐中闪光,让人回味无穷。音乐的精品化、经典化之路,既要立足传统,又要推陈出新,做到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

  光明网:随着社会进步,传统音乐应该怎样继承与创新,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

  谢嘉幸: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有着历久弥新的魅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在这方面,业界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

  首先,以特色活动为抓手,重视传播手段创新。进入高科技时代,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实现音乐的文化解说和文化的音乐阐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传统音乐复兴,离不开教育的积极推动。从娃娃抓起,构建一个完整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十分必要。希望将来在基础教育、学位教育当中,进一步加大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的比重。最后,立足实际,妥善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传统音乐种类繁多、知识驳杂,怎样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一是通过系统的科班教育,来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二是兼顾大众的审美能力和需求,在普及上多下功夫。

  弘扬音乐文化,创造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折射了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只要共同努力、不断进取,未来的中国音乐,必将更好地绽放光彩、闪耀魅力!

责编:宋清影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